新闻资讯

您的位置:主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动态 >

旅游业将迎来“包袱性增长”

作者:广州水上乐园设备厂家发布日期:2020-02-14 08:30浏览次数:

  为一个“吃饱了撑出来的”行业,旅游业不管是在经济层面还是消费层面,都是一个“备胎”,在承平时代,自然大有可为,在遭遇天灾人祸、经济萧条的失序时代,旅游天生敏感,易于舍弃。将“知行合一”作为人生信条的,敢于冒险去追求诗和远方的,毕竟属于少数,大多数人,还是吃饱肚子活命要紧。

  因此,对于旅游业和旅游从业者而言,应该具备接受不确定变化的管理和心理预警机制和承受能力。此次武汉肺炎,由于前期失控,从波及的广度、影响的深度、对民众的心理冲击度而言,都不可跟新世纪以来遭遇的其他几次灾难危机同日而语,尤其是不能跟2003年的“非典”影响等量齐观。

  因此,与其说疫情过后旅游业将迎来“报复性增长”,不如保守一点说“包袱性增长”,比较切合实际。这个“包袱性增长”是各方面的,主要表现如下:

一是“消费包袱”。很明显,对于消费者而言,上半年没怎么挣钱,下半年没什么钱花。

  自全国范围内推广隔离举措,延长春节假期,并倡议非特殊、必要行业尽可能延长假期和在家办公之后,很多企业面临资金周转困难,或直接宣布倒闭、裁员、减薪以度过难关。很多工薪阶层、中产阶级突然发现,如果一两个月不能正常上班,就会陷入赤贫困境;很多自主中小微创业者、商铺生意经营者也发现,如果这种现状持续两个月,自己连房租都交不起。也就是说,大多数中国人,突然意识到自己没钱,没存款,陷入了“中产阶级陷阱”。

  虽然宅在家里实现了时间自由,但也入不敷出丧失了支付自由。为做好家庭防护,仅口罩就花了不少钱呢。虽然国家出台了控制物价的举措,但很明显,小区外面的蔬菜和食品都涨价了。自己辛苦攒下来的钱,不值钱了。正因如此,也愈加感受到存钱的必要性,开始为以前大手大脚花钱消费而忏悔。

  待疫情过后,很多人会忙着找工作或者正常复工,“报复性工作”——“报复性赚钱”——“报复性地存钱”,以应对未来更多的不确定性。不会一如既往地花钱享乐,相对于其他生活方式,旅游会被很多人优先舍弃。

二是“心理包袱”。病毒的“余孽”可能还要飞一会,短期不出游是为了长期更自由。

  旅游是基于社会人口流动性和人群聚集性而产生的体验性消费产业,跨区域、异地性差异化体验是旅游行为的原始驱动,因此,可以说没有人口流动性和人群聚集性,就没有旅游产业。

  不出门,不流动,不扎堆,不聚集,是防控疫情传染的重要举措,经此一劫,更加深入到国民生活意识中,距而远之,人防人的心理,至少在短期内不会消除,即便是在隔离期间“憋坏了的人群”,在出游与意外感染之间也会轻而易举做出判断,毕竟身体无虞才是头等大事。

  消除这种对外界环境和人群警惕的“心理包袱”,需要一个时间周期。即便是出游,大多数人也会就近选择荒郊野外或空旷田园去放放风,透透气,断不会选择大范围、跨区域流动,前往往昔日人群聚集的核心景区和商业区。由此,人越少的地方越受青睐,人越多的地方越受排斥。在短期内,旅游目的地只会引来三五成群的小众,而不会迎来成千上万的大众。

  相信,即便是疫情过后,国家层面和旅游管理相关部门,也会对大范围、大规模的游客流动做出“过渡阶段”的防范举措,以及尽量减少聚集的呼吁和引导。这是一个逐步放开的过程,断不会出现“报复性出游”。

  即便是出现,旅游目的地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,也会借武汉前车之鉴,谨小慎微,如履薄冰,做好“硬核”防范和疏导工作,不会欢迎景区“人满为患”。这一点,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区要有心理准备。

  在此情景下,旅游景区网络预约,将会成为过渡段的有效举措,尤其是对于品牌景区、网红景区和5A级核心景区,适度控制客流,而又能开门迎客,不啻为一种“非常之举”。

三是“时间包袱”。把“输在起跑线上的时间”,“报复性地补偿”回来。

  无疑,2020年的中国,输在了起跑线上,波及各个行业,服务业尤甚,对于旅游、餐饮、演艺业等人群聚集性产业而言,更是毁灭性的打击。在长达一个月的停工、停产、停流动的时间里,导致各个层面的“延误”。

  疫情过后,各行各业及每个社会个体,需要跟时间赛跑,把因“延误”而导致的价值损失,尽可能地挽回或者降到最低。企业必然夜以继日,个体必然加班加点,更多地创造价值才会有效的补偿损失。

  根据钟南山最新发言,病毒潜伏期最长可达24天,第二轮隔离期已经开始,从城市到乡村,从社区到街区,真正的全面防控最近几天才开启。那也就意味着,非特殊、必要行业,估计要到2月底,3月初,才能恢复“防范式营业”。学校何时开学,目前尚未明确时间,这也意味着暑期的推后或缩减,而暑期正是每年中国旅游的黄金消费期。

  有人呼吁恢复“五一假”以重整旅游消费经济,但是如果疫情在2月底宣告结束,从3月到5月,两个月的时间,不能完全消除消费者的心理阴影,也不能把跟时间赛跑,报复性挣钱的人们,从紧张的工作中拉回到旅游景区,出现万人空巷,举国出游的盛况。

  因此,将会出现旅游消费时间的系统性崩塌——错过了春节黄金周,错过了赏春游高峰,过错了五一高峰,也有可能错过暑期的“井喷式高峰”。

  因此,从时间轴来看,上半年想出现旅游业的“报复性增长”,也不大可能。这个可能性,理想状态将会延迟到十一黄金周,紧接着进入旅游淡季。

  2020年,剩给中国旅游的,或许只有十一以后的“夜经济”和“冰雪游”时间。

四是“运营包袱”。认清旅游业本质,做好未来谋划,方能熬过疫情,也有可能输给市场。

  综上所述,2020年上半年,基本上是中国旅游的“停滞期”和“过渡期”。这对于原本就因为盲目投资,正常营业都处于半饥不饱,或者仍处于亏损状态的旅游投资经营主体而言,不是毁灭性的打击,而是不可修复性的摧残。

  仅春节期间的退单、赔偿,就已经让很多旅游企业不堪重负。再加上“缓慢的过渡”,消费者出游规模减半,旅游目的地不能搞营销推广,不能办节庆活动,不能上文化演艺,不能吃网红美食,目的地旅游吸引力减半,很多无力解决资金周转问题的企业,必将熬不过这个“过渡期”而被淘汰出局。

  如果企业和员工不能共患难,引发旅游从业人员的被辞退、主动离职或换业转行卖口罩、双黄连,做微商,赚快钱,旅游业的基础从业人员必然面临流失。待疫情过后,市场回暖,再“临时抓壮丁”,必然导致服务短缺和质量下降。

  旅游目的地、景区及企业,如果在这个“间隔期”束手待命,不借此空档做好充分谋划、内部优化、技能培训和品质提升,修炼好应对一个消费新浪潮到来的准备,即便挺得过疫情,也会败给市场。

  同时,这场疫情也使近十年来近似癫狂的旅游投资,在“潮水褪去”后显现出它的本来面目,势必开启新一轮企业和项目的兼并重组及优化,使得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趋于理性,从而实现旅游业供给的结构性优化。

  当然,相对于有围墙的封闭型文化景区,不设防的自然生态旅游目的地和景区的,势必优先复苏,成为人们优先选择的“洗肺”“透气”“放风”之选,后者有可能在疫情过渡期后,率先走出“寒冬”。

  所以,市场轮流转,任何时候,都不要鄙视观光。疫情过后,观光优先,哪怕是看一看绿地,听一听鸟鸣,听一听风声,也能甩掉压抑太久的“疫情包袱”。

  因此,2020年的旅游业,背着“包袱”等“报复”,是必然要经历的一次涅槃重生。